">
“能享受公积金政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实惠的政策,我来上海七八年了,也想在这里置业。”刘奋洋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2010年,23岁的刘奋洋揣着5000块从香港来到“魔都”。
彼时,他刚从顶尖的杜伦金融专业毕业,他的成长经历用时髦的话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学念的是香港著名的官立中学皇仁书院,从小就是篮球高手,曾代表香港出战亚洲U18青年篮球锦标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
但他没想到的是,投了200多份简历,才收到20多个offer,他最终选定在一家基金公司当分析师。
“我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税前工资是4000多人民币,交了房租几乎没什么钱了,和我留在英国及香港的同学几乎没有可比性,因为投行的薪水是三四万,咨询行业是两三万,审计也有8000到1万多,好在我还干兼职,可以补贴一下。”刘奋洋回忆说。
虽然待遇一般,但上海还是让他觉得充满活力。
无论是微信社交还是“双十一”,内地对年轻人来说充满吸引力。经过努力,刘奋洋跳槽去了一家科技创业公司,待遇提高了不少。但短短6个月后,公司管理层在与投资方的对赌中落败,全员被替换,25岁的刘奋洋失业了。
“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好事,与其再去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年轻就是最好的资本,再博一次。”刘奋洋说。于是,他拿出全部积蓄8万元,跑工商局和各种物业,最后在上海中山公园附近找到一处成本相对适中的小空间,创办了粤语培训机构“港你知”。
刘奋洋的初衷是通过语言培训,帮助内地的年轻人了解香港文化,从而产生对香港的认同感,同时为那些将要去香港工作和学习的学员提供帮助。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公司创立头半年运营惨淡,没有任何费用做宣传推广,为了打开企业知名度,刘奋洋在朋友的建议下跑去参加当时高收视率的相亲节目《百里挑一》,希望可以推广下自己的学校。
尽管没有找到心仪的姑娘,但他讲述的创业故事却引得众多好奇的客户打来电话。
“Hello,请问你们就是那家粤语培训机构‘港你知’吗?”节目播出第二天,自己充当接线员的刘奋洋就接到好几个咨询电话,培训业务开始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