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侨报短评】司法部近日披露“史上最大招生舞弊案”,全球舆论大哗,而实际上彼岸的中国高校腐败的情形也不遑多让,颇值得警醒。
最近几年,中国知名学府招生负责人落马案件时有耳闻,相关招数也是五花八门。以此前一度盛行的“高考移民”为例,本来因为地区发展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录取分数有高低之分无可厚非,但不少考生家长利用这一“漏洞”,将考生户籍从江苏、湖南等高分省迁移至宁夏、甘肃等中西部省份,以此获得数十乃至上百的分数“加成”。
又如备受诟病的高考加分项。如果说“奥数”加分还有证书、奖状可以作证,那么艺术、体育类特长加分,就和美国曝出的上述招生丑闻一样,属于可以暗箱操作的领域。去年,中国教育部发文取消绝大部分高考加分项,从制度上杜绝这类行为,但民族这一加分项的保留仍值得商榷。而且,虽然上述“奥数”等高考加分项被取消,但不少名牌还有“数学英才班”等存在,自然也就导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更重要的是,本为推行素质教育而允许各高校自由掌握的自主招生成为腐败寻租的“重灾区”。此前落马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处长蔡荣生,就是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逾千万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对演艺界明星或奥运会金牌得主开绿灯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每年高考放榜日或毕业季,时常可以看到明星在社交媒体秀录取通知书或毕业照,不久前发生的男星翟天临“学霸”人设坍塌事件,就是从他秀一张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录取通知书开始发酵的。
如果说明星考上艺术类院校还算是“专业对口”,那么一些艺人或体育明星考入或毕业于工商管理等学院更易引发质疑,毕竟很难想像这些明星在拍戏、训练、上通告、见粉丝之余还有时间从事科研。例如上述“学霸”男星翟天临不仅被曝出论文涉嫌造假,还被质疑其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与录取他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毫无关联。
明星考大学或许会因媒体曝光而“见光死”,那么政府官员、商界精英等通过手中的权力、地位和财富穿上学士服、戴上博士帽则更为隐蔽。梳理近年落马的各种官员可以看出,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拥有名校学历。大学通过给知名人士颁发博士学位的方式来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乃至进行“资源互换”,也成为校园里的“明规则”。有人说这些形形色色的“翟博士”们玷污了象牙塔,实际上,是中国学术界的大面积腐败,给了他们可趁之机。
象牙塔里的腐败也不仅仅局限于招生,论文造假、挪用科研经费、后勤基建贪腐等问题亦是频频出现,中央巡视组进驻高校已成为近年来中国反腐的一个新常态。更何况,这种腐败问题并不只是大学才有,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从入学考试到分班、从评奖到保送推荐等各个环节都不乏腐败“风险点”,难怪有数据统计称中国的“寒门骄子”越来越少,很难想象如果学生耳濡目染于这样一个不公、腐败的环境,进入社会之后又会怎样。
针对象牙塔中的种种病灶,中国官方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治,如取消加分项、严查“高考移民”等改革措施,同时也加大对学校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等。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要在整个社会改变唯学历论。不可否认,高学历仍是政府部门、公司、机构等招聘的硬标准,甚至有可能一个本科生就可以胜任的岗位却只面向博士生招聘。其实,中国目前每年几乎有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又是技术型人才的严重匮乏让企业面临大面积的“用工荒”。正如笔者此前所言,大力发展贴近企业、产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才是中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同时,中国教育当局在对高考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的同时,更要在高校加大事后惩处和监督机制。例如,招生腐败案中惩处的不仅仅只是负责招生的高校人员,对于考生家长也可以考虑像美国司法部对待好莱坞影星菲丽西提·霍夫曼一样追究其责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