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我们经常感觉到的是学科之间学时的分配问题,在实施项目学习、研究学习之后,问题更突出。从学生的学业负担出发,也有如何平衡学习与身心成长的命题。如果保科原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再要求学生完成项目,学生的负担肯定是非常重的。我们很习惯“既要”、“也要”的语境,但是在实践中有时还是要做取舍,显性的结果是服从目标,特别是结果性评价指标,从应试的角度来做教学安排。隐性的结果是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过程是功利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国际课程中也不是所有学科都有“洋考试”的应试要求,特别是一些基础科目。从基础科目到高级科目的学习路径,比如GCSE到AS/A2,美高课程到AP课程,并不一定要是基于知识学习(Knowledge based learning)的进阶,也可以是基于能力学习(skill based learning)的进阶。具体而言,基础科目的学习,要不要从点线面做面面俱到的要求?能不能重新梳理学科知识框架,以主题为单元设计,通过项目学习、研究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知识与技能?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可以供有兴趣的学生在高级课程中去继续学习?毕竟AS/A2和AP考试,还主要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也很难通过考试来反映。比如说文史类基础学科,过去的5W教学(when\where\who\what\why)是典型的点线面思路,完全可以改革为以主题为单元的项目学习,通过学习小组结合课内课外来完成。这种学科目标下,有别于基于记忆的知识体系,学生注重发展领导力、沟通合作、学科专业素养等能力。如何取舍,就是学科目标再平衡的过程,而学术课程的活动化是这一过程的应有之义。